元智機械系電⼦報
第1期 2020-12-01
您可點擊其他期刊瀏覽更多資訊

人物專訪:王立文創系主任專訪

元智大學創校元老──王立文教授在校服務近30年,從元智大學的草創、成長到茁壯,王教授皆親身經歷並參與規劃,擔任各項重要職務,例如機械系主任、訓導長、教務長、副校長、通識教學部主任,元智大學能有今天成就王教授貢獻良多功不可沒。

 

「我把成大航太所搬進了元智機械系。」王立文主任說道。

 

從創系到成長茁壯

       「初來乍到元智大學時只有一館落成,學生也住在一館裡面。」他回憶著,「在成大有了四五年的經驗,所以我把成大航太所的佈置搬來了元智機械。如果你去成大航太所看,你會發現工廠設置在地下室,一樓是上課的教室,辦公室一樣設置在二樓。」

        「而在聘請新進教授時,第一任校長王國明校長希望我們到美國挖掘人才,因此當時訪才邀了兩位優秀教授,是林誠興教授與徐澤志教授。我希望機械系發展多元和諧,所以有個原則:同一學校畢業(指最高學歷)的教授不要超過兩個,沒有一個學校是佔多數的,這樣可以使機械系的未來和諧而有序。」

       「後來我轉換軌道當了訓導長、通識部主任以及教務長。規劃全校通識教學,首創『經典五十』培養學生科學及人文素養。我認為經典永遠會是必讀的經典,並不會因為時間流動而消逝。當初校長希望有人來推動經典,但沒有指明哪個單位推動,身為一個工科人如此積極的推動文學及科學教養,反而有說服力,因此元智成了國內首間設立『經典五十』的特色大學。」

 

王主任將學術專業之流體力學與藝術結合,出版流體藝術之美五本書。

 

科技與人文結合「流體藝術之美」

       王主任認為只要拋棄掉部分舊有的禁錮限制,任何一個行業都可以變成藝術。「在做科學時這些限制條件不可以摒棄,比如重力條件,我曾經因為想要改變我的思路而把家裡電視轉90度,鍛鍊自己的思維不要受限制是創造中很重要的一部份,很多約束在創造的時候要拿掉,而我的流體藝術很大一部份就是這樣的概念發想出來的。」

       「古人的智慧值得我們學習,但並不是只要領略及傳承,而是需要創新,不然的話就只是一種填鴨式學習。」王主任認為,過去的智慧結晶就像一座寶山,我們不能只當一個參觀者,而是要在爬上山後選定一塊空地拓墾自己的小園地,這樣後人便會發現這座山上也有其他人留下的智慧足跡。

       傳統學習的人就像爬山後下山敘述其所見所聞,但是他們並不能深知其中的奧妙。像是易經這座寶山,以往沒有人用數學:2的0次方、2的1次方、2的2次方來表示其中易卦排列的規律,那這就是王教授在易經這座山上拓墾的小園地-易經與數學排列組合的結晶。

       關於文學哲學,王教授認為智慧的累積在將來只會越來越深厚、越來越值得他人去探索。文哲不像科技總是得趕在時代的最前端、總是在突破,跟著潮流走的科技禁不起時間的考驗,而文哲卻是雋永不變的智慧。

 

要如何精進才不會被時代淘汰?       

       科技進步日新月異,王教授認為機械系教學內容方式與研究方向要有所因應,才能吸引學生不被時代所淘汰。王教授認為單獨就機械系的成長而言,我們的系一定要有屬於自己的特色,當我們的課程豐富有特色時,就不用去和其他學校競爭升學率或者比賽得獎的這種變動的數字,保有系的特色是我們首要做的目標。

       對於課程規劃,王教授指出未來專業課程規劃皆應蘊藏著四種能力的指標,先見力、構思力、議論力以及矛盾適應力(日本名策略顧問--大前研一提出的未來人才必備之四力)。

       ◇先見力:培養學生能夠去揣測未來的路線。比如5G的時代即將來臨,被淘汰與新起的職業將會是哪些?

       ◇構思力:讓學生自己去完整主導整個活動,從活動骨架到細枝末節都讓一個大學生去籌劃,老師從旁指導,那將會是難能可貴的學習經驗。

       ◇議論力:在團隊中不能當盲從的角色,若有出色的想法應當提出與大家議論,台灣學生多是居於安靜服從的角色。

       ◇矛盾適應力:人與人之間總是處處充滿矛盾,但沒有絕對的善與惡之分。學生要學習在這環境內化解或包容衝突。

那這四個能力又如何在課堂中呈現?這就是課堂設計的重點,要在考試、分組討論中悄悄融入四個能力的培養。另外王教授指出,希望學生對於未來走向固然需要學習熱情,但更要三思而後行,務必獲取上述四種能力,一廂情願的憧憬產生的衝勁是不足的。

回目錄頁

Back to List